《逍遥游》出场的有自命不凡的宋荣子,御风而行的列子,有"肌肤若冰雪,淖约若处子。
[11]参见黄玉顺《中国哲学内在超越的两个教条——关于人本主义的反思》,载《学术月刊》2020年第2期,第68-76页。[17]王国维《殷周制度论》,载彭林编《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——王国维卷》,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14年,第132页、133页。
黄玉顺认为:其实,在远古时代乃至轴心期之前,并无所谓‘民神不杂的时代。[6]余英时对轴心时代和轴心突破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:大概言之,‘轴心时代可以长达两三个世纪。[18]《诗经》中已有许多表达疑天思想的语句,如昊天不平,我王不宁(《诗经·小雅·节南山》)浩浩昊天,不骏其德(《诗经·小雅·雨无正》)天难忱斯,不易维王(《诗经·大雅·大明》)等。这种对于内向超越的重视,使他忽视或悬搁了天作为神圣外在存在者的超凡性。[3]参见余英时《论天人之际: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》,台北: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,2014年。
另一方面,人们试图摆脱已经被世俗权力垄断的超凡存在者,并从形上宇宙论和形下心性论两方面着手,积极尝试改变这种垄断局面,寻求独立的生命存在形式。《周易正义》曰:若据乾坤相合皆无为,自然养物之始也,是自然成物之终也。这又是当时易学流派的一个旁支。
他置四百年易学流俗于不顾,独树新帜,奋起矫正两汉以降象数学弊端,廓而清之。(三)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的易学,较前代有了重大的变化。其观点对南宋朱熹颇有影响。著有《皇极经世》、《伊川击壤集》、《渔樵问答》等。
京房开初向焦赣学《周易》的时候,尽获焦氏的阴阳候灾变之传。其中介绍佛教典籍的目录学著作《阅藏知津》四十四卷,为研习佛典的入门书。
孔颖达《周易正义序》更高度赞扬王弼易学云: 传《易》者,西都则有丁、孟、京、田,东都则有荀、刘、马、郑,大体更相祖述,非有绝伦。三、宋代易学 《周易》学说发展到宋代,又起了一个重大变化,形成与汉易相对峙的宋易。力主抗金,曾上《千虑策》,反对投降观点。至南宋朱熹,全盘接受程颐的易学,又采纳陈抟、邵雍图书之学,全面推广阐扬,遂有宋易之名与汉易相对峙。
当时何晏任吏部尚书,十分惊奇王弼的才华,赞叹说:孔子称后生可畏,像这个人,真可以同他讨论天人之间的道理。自从《周易》六十四卦及卦爻辞出现之后,就引起学者的极大重视。曾经随从项生学《易》于经师田何,研探精敏,才力远过项生,深受田何器重。朱熹(1130—1200),南宋徽州婺源(今属江西)人,久居建阳(今属福建)。
朝廷屡征召授官,均不赴。兄弟共八人,人们称为:荀氏八龙,慈明无双。
孟喜与施雠、梁丘贺同向丁宽的弟子田王孙学《易》。考论完毕,郑玄就向老师辞别,返归山东。
郑玄游学十余年,回到乡里后,就聚众讲学,相随他的弟子有成百上千人。不久,同门梁丘贺揭发说:老师是死在施雠身旁,那时孟喜正返归东海,并不在场,哪有这件事?人们就不再信任孟喜的话。以儒家之理解《易》,著有《周易口义》,由其弟子倪天隐记述师说,故名口义,收入《四库全书》。二、唐代易学 唐代的易学,可分为主流与支流两方面叙述: (一)主流,以孔颖达《周易正义》为代表 唐代初年,朝廷修撰《五经正义》,孔颖达等人主持其事。陆绩则专治京氏《易》,这是第四派。后代学者又将程颐的《周易程氏传》与朱熹的《周易本义》合称传义,元、明易家多遵循程、朱之说治《易》。
即除了继承前人的成果,在象数、义理两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之外,更多的学者注重于接受现当代科学理论,从各种新角度探讨《周易》。东汉,郑玄传费氏《易》,分《彖传》、《象传》为六十四组,各附六十四卦经文之后,于诸卦《彖》、《象》前增题彖曰、象曰,以别于经文。
象数派的正宗学说,见于汉魏学者以《易》象(八卦的众多卦象)、《易》数(阴阳奇偶之数)为解《易》途径,既切合占筮的用途,又发挥《易》理的深蕴。易学著作《周易述》,继承父辈治《易》传统,专门搜集汉儒《易》说,加以编辑考订,末编附以己见,以发明汉易之理,并论述《河图》、《洛书》和宋代先天、太极之学的关系。
从事讲学和著述三十余年。(《四库全书总目·经部·易类小序》) 这一说法归纳了易学史上最有影响的流派。
今存题为陈抟所作的《阴真君还丹歌注》,收入《道藏》。费直,东莱(郡治今山东掖县)人,字长翁。郑玄(127—200),东汉北海高密(今属山东)人,字康成。易学著述有《诚斋易传》,与李光的《读易详说》同为以史证《易》的重要著作。
此两派六宗,已互相攻驳。张惠言(1761—1802),清江苏武进人。
二是,将《文言传》分割为两部分,各附在《乾》、《坤》两卦的卦爻辞、《彖传》、《象传》之后,并各题文言曰以标明之。陆德明《经典释文·序录》指出:永嘉之乱,诸家之《易注》亡,惟郑康成、王辅嗣所注行于世,而王氏为世所重。
汉元帝初元四年(前45)以孝廉为郎。好谈玄学,对《周易》研治最深。
(三)以史证《易》 南宋李光、杨万里,虽不废胡瑗、程颐以儒理阐《易》的旧风,但更注意援引历代史实,与六十四卦、三百八十四爻的义理相互印证,以揭明各卦、各爻的象征旨趣。所以江左诸儒,并传其学。举进士及第,后调州军事推官。明初叶仍是如此,如胡广《周易大全》、蔡清《易经蒙引》等书影响较著。
奏疏上达后,即弃官归去。汉灵帝殁,党锢之禁解除,郑玄又重新讲学授徒,门下弟子从远方前来求学者达数千人。
这一点,主要体现于李鼎祚编撰的《周易集解》。从西汉到今天的两千多年之间,纵览时代的发展,《周易》学说的流传大致可以分为五个主要阶段:汉魏六朝易学,唐代易学,宋代易学,元明清易学,现当代易学。
至于王弼常据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玄理以解《易》的特点,后世易家亦颇有诟病者。虞翻流放交州十余年,70岁时在该地逝世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